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328节  (第3/3页)
,且不说证据并不充分,知名度也不够。    准确的说,知情者会表面装傻充愣,背地里警惕戒备,不知情者则很难接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势力,能够具备如此可怕的影响力。    既然这样,倒不如直接换个知名度高的。    何况在古代一味的反腐倡廉,实在天真,封建时期的官府最重视的,是统治的稳定性。    想要让朝廷重视,没有比这样一个敌人更方便的了。    “弥勒教?那群贼子又开始作乱了?”    果不其然,得益于弥勒教一贯造反的名声,王曙的态度马上不同,再度仔细地看了看包拯收集的罪证和涉及的官员,拍板做了决定:“这件事非同小可,不得轻慢,老夫准备往政事堂一行,狄省判同来?”    狄进不会在决策的时候率先出头:“此等大事,自由诸位相公定夺,只是弥勒教的参与,尚未有确切的证据……”    “如此祸患,若等到证据确凿,贼人都在地方作乱了,哪里还来得及?”    一旦面临国家大事,王曙也是有担当的,断然道:“老夫信狄省判绝不会无的放矢,此事既然由地方县令揭晓,就必须早做应对,不可来日后悔!”    狄进行礼:“王公所言极是!”    这位三司使匆匆离开,往政事堂而去。    狄进则耐心等候,直到接近放衙,王曙才折返回来,进了屋子就道:“方才晏中丞也去了,公孙御史准备弹劾江南为恶的官员六十三人,被劝了下来……”    狄进言语谨慎,是因为他并非御史,不可越职言事,但公孙策毋须顾虑。    御史就是风闻奏事,何况以他的风格,要么不弹劾,要弹劾就是对群输出。    江南烂了!    必须狠狠刮去腐肉!    显然,在御史台听了公孙策禀告的御史中丞晏殊,觉得干系重大,同样去与诸位相公商议。    一群朝堂重臣初步达成共识后,再禀告太后与官家。    王曙坐下后,舒了口气,倒也没有故弄玄虚,直接道:“弥勒教之患不可小觑,张相愿往东南一行!”    狄进暗暗点头,也予以支持:“太好了!”    如今前方战事一触即发,两府宰执重臣里面,存在感最弱的首推枢密使张耆,这位自身水平倒也不是特别差,但终究是太后的关系户,配不上枢密使的地位,反倒是枢密副使陈尧咨承担起了战时的主要工作。    其次就是不擅前线战事的张士逊,这位老臣本就擅于安抚地方,还历任江南、广东、河北转运使,江南案情严重,由张士逊出马,无论资历还是能力,都是最佳的人选。    而既然有了这份初步安排,狄进念头一转,已然知道,此案在朝堂上的最佳盟友是谁了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吕府。    吕公孺回到家中,直奔书房,临到门前,先侧耳听了听里面的动静,再轻轻敲了敲门。    威严的声音传了出来:“进!”    “爹爹!”    吕公孺推开门,乖巧地走入,作揖行礼。    吕夷简看着这个幼子,严肃的脸上这才露出几分笑意来:“今日怎么回来了?不会惹麻烦了吧!”    吕公孺笑道:“爹爹对我还不放心么?”    “去夏府别院胡闹,这就是你让为父放心的地方?”    吕夷简轻轻哼了哼,实际上他对于四个儿子都有信心,小事方面或许稍有糊涂,大事上却是不敢造次,但还是习惯性地提醒道:“做事要有分寸,这个时候寻夏府麻烦,若真的闹大了,如何收场?你啊你啊,还是年轻气盛!”    吕公孺也不争辩,应声道:“爹爹说的是,孩儿谨记!”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